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文旅兴区”战略,积极构建大旅游管理新架构,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助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昭化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构建“大旅游”管理体制,打造全域旅游“昭化模式”。一是强化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区委宣传部会同组织部管理文化旅游部门的领导干部,归口领导文化旅游部门。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工作组和1个办公室。建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季度联席会、月推进会和周督办机制,将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纳入涉及区级部门和镇年度目标考核,定期召开品牌建设专题会,研究制定文旅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强化要素保障,跟踪督办各项工作。二是组建旅游景区综合服务机构。针对旅游管理机构重复设置、景区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将原区平乐旅游景区服务中心、区柏林古镇景区服务中心等机构职能整合,组建区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挂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美术馆、区文物所、区博物馆、太公山红军遗址群陈列馆牌子,在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所在镇设置了景区管理办公室,负责A级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制定及项目实施,负责景区质量等级管理、日常运行管理、景区安全管理,保障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各镇均设置了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负责文化、旅游等事务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责统一、管理有力、运行顺畅”的旅游管理新体制;三是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旅游、宣传、发改、财政、公安、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及各镇政府组成,涵盖旅游、综合执法、市场监管、规划、人社、建设、国土、公安、法院、交通、林业等多个领域,共同商研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形成高效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
深化古城管理运行体制,打造全域旅游大蜀道景区。针对昭化旅游资源丰富、星罗棋布的实际,不断深化古城管理运行体制,强力推动昭化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昭化旅游发展新高地。一是创新古城管理体制。设立景区管理办公室及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通过盘活资源、内部挖潜的方式,明确景区管理办公室行政编制不少于2名,同时核定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10名事业编制,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一办一队三中心”扁平化管理,充实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力量,并组建昭化古城文旅公司、昭化西市公司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二是优化职责分工体系。从古城规划、保护修复建设、文化研究挖掘、景区管理和服务及旅游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明晰了卫生健康、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及属地镇政府关于文旅产业发展的职责分工,建立了协同配合工作机制,明确了行业部门和属地镇政府管理服务职责。三是建立综合管理执法保障运行体系。各镇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队),协调联动市场监管、消防安全检查、公安派出所、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部门联合执法,切实加强古城治安、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及市场监督管理水平,用规范执法提升旅游品质。
优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打造全域旅游新动能。一是旅游+文化,做靓昭化三国文化游。昭化4000余年历史和2339年连续建县史,是中国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的核心走廊,自然、历史、人文交相辉映,明确区文化馆为射箭提阳戏项目保护单位,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对三国文化、非遗文化进行系统挖掘整理,推进昭化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二是旅游+休闲农业,做强昭化休闲度假游。建成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省级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省级全域研学试点营地各1个,打造桃博园、药博园等农旅融合产业园区13个,把农旅资源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助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三是旅游+新业态,做活昭化特色乡村游。文创集市、沉浸式演艺、马战、旱雪场、尖锋·四季旱雪场、云想露营基地、裸眼3D时光隧道、7D影院等28个“旅游+”新业态上线运行,成为“朋友圈”里火热的打卡地。围绕广元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目标,建设了栖凤峡、柏林沟两个康养旅游示范地,打造了集科普研学、旅游观光、康养食疗为一体的昭化药博园,推出了天然温泉疗养、药膳美食滋补、赏竹观花怡心、山地运动健身等一系列的健康养生“套餐”,2022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吸引沿海地区干部职工组团式休闲疗养30余批次。
主办单位:中共广元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四川省广元市人民路北段12号 邮政编码:628000 电话:0839-3301831
蜀ICP备2021011610号-1
川公网备案号:510800020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