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理论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2024-06-28 来源:本站 点击: 分享: 【字体: 打印

 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


李宝荣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精神要求,为公共服务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发展公共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都与公共服务有密切联系,为发展公共服务提供了方向遵循。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看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紧紧围绕的中心,人民也蕴含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场域和全过程。我国公共服务面向全体人民,覆盖人民生命全周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指明了公共服务工作为了谁,即永葆公共服务的人民性,也指明了公共服务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即健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是提高社会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源要素流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途径。一个面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一定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三是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了日益完善成熟的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将消除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系列顽瘴痼疾,打通公共服务发展的痛点堵点,形成以公共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即以公共服务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方案。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服务制度发展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建设,从法律法规、规划标准、制度政策以及部署要求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我国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是公共服务的基本制度逐步健全。第一,以专项规划引导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梯度提高。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十二五规划保障基本、统筹城乡,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兜住底线、促进均等,解决均不均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则是体现出权责清晰、共建共享的特征,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十二五十四五,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的这三部国家级公共服务规划,使得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显著提升。第二,分类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注重均等化,重点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和2023年先后印发两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同时在各部门和各地积极推动下,涵盖国家、行业、地方和基层服务机构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框架已基本成型。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强调提质扩容,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生活服务追求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为公共服务提质升级蓄势能。第三,探索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2023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嵌入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均衡性与可及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公共服务的运行制度持续优化。第一,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衔接。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供给格局,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从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有效衔接。第二,以协同统筹弥补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弱项。国家坚持以协同统筹的思路补齐短板,保障基本;补强弱项,扩大供给;创新机制,提升质量。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中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举措,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第三,以数字赋能驱动公共服务的精准有效。我国高度重视推进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强调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水平,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可及。

三是公共服务的保障制度更加有力。第一,在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确保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普惠性的同时,持续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2018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将十八项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央地共同财政事权范围,厘清了中央和地方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另外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综合发挥横向和纵向的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同时强调调整以县级为核心的基层财政的核心结构,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第二,建立了多层次的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并制定了全国卫生计生、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人才队伍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逐步培养出了规模适宜、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的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幼育养老、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配置,完善了对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四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估制度提质增效。我国逐步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务年度、中期和总结评估的动态监测评估制度。国家层面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统计指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同时各行业,如卫生服务领域、教育领域等方面对公共服务进行动态监测、持续修正和不断改进,引进独立的第三方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估。通过对公共服务的定期评估和监督,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和相关责任的落实。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9.6%。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五千万人。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持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10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将更多群众急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惠及5700多万人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遇困人员及时给予帮扶,年均临时救助1100万人次,坚决兜住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高质量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普遍能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办理、代办等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办理更加便捷,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服务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也是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着力:

一是进一步健全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新时期人口规模和结构特质变化,及时调整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类别和标准,促进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搭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基础制度框架;要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任务,适当强化对科技公共服务、生态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新型公共服务的研究,拓展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标准的动态调整,通过标准化,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可及。

二是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运行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强化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继续鼓励市场主体以政府购买、公建民营、公私合作等方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和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加快数字技术、智慧技术等新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数智赋能的公共服务的央地协同、区域协同、城乡协同以及部门协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均衡性。

三是进一步强化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保障制度。资金、人才等要素是保障公共服务发展的关键,对公共服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完善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制度,落实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整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专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专业人才队伍能力。

四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评估与动态监测制度。以完善的评估和监测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制度落地实施、持续有效。积极构建均衡性、可及性的公共服务指标,在可度量性、可比较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基础上,完善数据收集、动态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获取公共服务供给的信息和问题,为政策调适和公共服务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评估结果利用制度,建立相应的建立学习和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

五是进一步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拓宽学习借鉴的国际视野。公共服务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在制度建设上应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协调,加大对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使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和可及。同时,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基础上,拓宽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公共服务智能预测、公私合作、公众参与、一站式服务、区域协同、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和地区间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发展路径。


作者在20231227日第二届中国机构编制管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稿。

主办单位:中共广元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四川省广元市人民路北段12号 邮政编码:628000 电话:0839-3301831

蜀ICP备2021011610号-1 川公网备案号:51080002000218

回到
顶部